校园网络行为规范及引导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由于大学生的学问层次及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水平都相对较高,决定了他们网络社会主力军的地位,主导着网络学问的潮流。 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生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网民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是个“无规则、无道德空间”的错觉,他们网络行为规范意识淡薄、网络是非观念混乱,现实生活循规蹈矩的人一上网就处于肆无忌惮的“规则任意”状态,引发了大量网络失范行为。 大学生虽然学问常识在总体上高于其他网民群体,但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形,学问修养、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高,因此其网络失范行为不仅不比其他群体少,而且失范行为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手段方法的技术性更强,违法犯罪的后果也更严重。 为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使其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家亚搏全站手机客户端-博电竞入口手机版官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思想引导 (1)引导大学生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2)关注网络社会所形成的特殊道德空间 (3)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 2、心理疏导 大学生上网的心理主要有:猎奇心理、逆反心理、寻求刺激的心理、对现实的补偿心理、网络“上瘾”心理。针对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开展网络技能常识的讲座、为大学生先容常识性与趣味性都较强的网站,缩短大学生自我摸索的过程。针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加强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做到将心比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加对大学生的理解与信任。利用网络自身传播功能,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有效疏导。针对大学生寻求刺激的心理,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教育大学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针对大学生的补偿心理,要增加大学生积极健康情感体验的机会,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情境。 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主动以普通上网者的身份同大学生交流。大学生网络“上瘾”心理是一种病态心理,过度的沉溺于网络容易引起大学生“网络依赖症”——幻想网络能够解决生活中无法解决的一切难题,不肯承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既然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就要开展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来实现心理干预,用医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引导大学生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 3、审美诱导 审美力量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能在大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教育者应重视网络美的发掘,多用网络的美来美化大学生心灵,多用网络的力量来解决网络的问题。事实证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或者说是在接触美的过程中,情感产生自然的升华,同情心、羞耻心、自尊心、责任心得到较好的激发,能够正确把握兴趣的方向,并且产生了深入学习新常识的强大动力,这对网络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
|